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哪座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哪座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诗中描绘的山是泰山。这句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诗人胸怀天下的抱负。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是五岳之首(东岳),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它以“拔地通天”的姿态闻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杜甫创作这首诗时约24岁,虽未实际登顶,但通过想象与对山势的观察,写出了对泰山的敬仰之情。诗中“会当”意为“一定要”,表达了诗人渴望征服高峰、俯瞰群山的壮志。
从写作背景看,杜甫在科举落第后游历齐鲁,被泰山的壮丽所震撼。他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巍峨,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暗含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使泰山成为中国文化中“崇高”“伟大”的象征。
若想实地感受这句诗的意境,可前往泰山红门路线徒步登山,沿途经过中天门、十八盘等景点,最终到达南天门。站在玉皇顶眺望,群山如黛,云海翻腾,便能深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此外,泰山现存大量历代文人题刻,其中不乏与《望岳》相关的文化遗迹,值得细细探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首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他漫游齐鲁大地时,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望岳》全诗共八句,原文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位于尾联,直译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想象,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同时也隐喻了人生追求中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从创作背景看,杜甫当时虽未正式踏入仕途,但已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会当”二字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而“众山小”则通过对比强化了泰山的崇高,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这首诗因其意境开阔、语言凝练,被后世誉为描写泰山的经典之作。
若想更深入理解这首诗,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他一生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而《望岳》作为其早期作品,更显豪迈奔放。通过反复诵读诗句,体会“凌绝顶”的魄力与“众山小”的哲思,能更好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进取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是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创作于他游历齐鲁大地时,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个人抱负等多个层面,被誉为“诗史”。《望岳》共有三首,分别咏叹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而“会当凌绝顶”这一句出自咏泰山的作品,也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名句。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它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巍峨,更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进取精神。这种情感在杜甫的诗中屡见不鲜,也正是他作品深受后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对杜甫或他的其他作品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感受他诗歌中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述的山的景色特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特点。下面从多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句诗所体现的山景特色。
首先,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山的“高大”。诗中的“凌绝顶”三个字,直白地表明了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只有站在极高的位置,才有资格俯瞰周围的一切。这暗示了泰山具有极其高耸入云的特质,仿佛要冲破天际,与苍穹相接。当诗人想象自己登上山顶后,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更加凸显出泰山的高度优势。其他山在泰山的映衬下,都显得矮小而微不足道,这从侧面烘托出泰山如同巨人般矗立在大地之上,是群山中的佼佼者,其高大雄伟的气势令人心生敬畏。
其次,诗中体现了山的“壮观”。当诗人站在泰山绝顶,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众多的山峰在脚下绵延起伏,就像一片波澜壮阔的山海。每一座山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轮廓,它们相互交织、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震撼的自然画卷。这种壮观的景象不仅仅在于山的数量众多,更在于它们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排列,形成了一种雄浑、大气的美感。而且,从山顶俯瞰,还能看到山间缭绕的云雾,它们在山峰间穿梭、流动,为整个山景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空灵的氛围,让泰山的壮观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再者,这句诗也展现了山的“包容”。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它接纳了周围众多的山峰。在它的怀抱中,各种形态的山峦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和谐的山系。“一览众山小”并非是对其他山的贬低,而是从泰山的视角,展现出一种包容万物的胸怀。它就像一位宽厚的长者,静静地俯瞰着周围的一切,将所有的山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之中。这种包容性也体现了泰山的博大和深沉,它不仅仅是一座自然的山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能够容纳天地万物的气度。
最后,这句诗所描绘的山景还带有一种“豪迈”。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群山,这种情境充满了豪迈之气。它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渴望。站在泰山顶峰,仿佛能够与天地对话,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豪迈和自由。这种豪迈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情感上,更体现在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上。它让读者在欣赏泰山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从高大、壮观、包容和豪迈等多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独特的景色特点,让人们对这座名山充满了向往和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山有什么历史典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诗中所描绘的“山”是泰山。泰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绵延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从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这种帝王封禅祭祀的活动,赋予了泰山无与伦比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宣示自己受命于天,特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他命人在泰山刻石,记录自己的功德,这一举动使得泰山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汉武帝也曾多次前往泰山封禅,他在泰山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国家繁荣昌盛、风调雨顺,这些帝王的行为都让泰山成为了国家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除了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还与众多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曾登临泰山,留下了大量赞美泰山的诗篇和文章。杜甫的这首《望岳》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杜甫在青年时期就怀揣着远大的抱负,他来到泰山脚下,被泰山的雄伟气势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高耸入云,更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反映出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泰山还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传说盘古死后,头部化为东岳泰山,这种传说为泰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其在人们心中更具神圣感。在民间,泰山也被视为庇佑百姓的神山,人们相信在泰山上祈福许愿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泰山朝拜。
泰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它拥有壮丽的山峰、奇特的岩石、清澈的溪流和茂密的森林。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四周的山峦尽收眼底,真正能让人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泰山的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五彩斑斓;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如诗如画;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总之,泰山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名山,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圣山。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写之山的地理位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诗中所描绘的山是东岳泰山。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具体地理位置为泰安市泰山区,其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是五岳之首,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名山之一。
从地理坐标来看,泰山地处北纬36°15′至36°25′、东经117°6′至117°16′之间,北依济南,南邻曲阜,东连淄博,西靠肥城。它横跨泰安市、济南市和淄博市,但核心景区集中在泰安市境内。泰山的地质结构属于太古代变质岩系,形成于25亿年前,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山脉之一。
泰山不仅自然景观壮丽,更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自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祀,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诗文碑刻。杜甫的这首诗正是青年时期登泰山时所作,通过“会当凌绝顶”表达了对攀登高峰、俯瞰天下的豪情壮志,而“一览众山小”则生动展现了泰山主峰的巍峨气势。
若想实地探访,可前往山东省泰安市,从红门路线徒步登山,或乘坐旅游车至中天门后步行,最终抵达南天门和玉皇顶。沿途会经过天街、碧霞祠等景点,既能感受自然之美,也能体会文化之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山的创作背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写的是东岳泰山。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这首诗写山的创作背景。
从时代大背景来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创作《望岳》的时候,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种繁荣的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也激发了诗人们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杜甫同样受到时代精神的感染,他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个人经历方面来说,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当时,他二十四岁,正处在人生中最具活力和激情的阶段。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渴望像古代的贤士一样,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决定去漫游齐鲁大地,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在漫游的过程中,他来到了泰山脚下,被泰山的雄伟壮丽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望岳》。
泰山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五岳之首”,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功成治定的盛大典礼,只有那些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就、被认为有德行的帝王才有资格举行。因此,泰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它象征着权威、尊严和伟大。杜甫选择泰山作为描写对象,不仅仅是因为泰山的自然景观壮美,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泰山,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以及敢于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和气概。
在创作这首诗时,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他先从远处描绘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问答的形式,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同时展现出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的雄伟气势。接着,他又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遮天蔽日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更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总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写山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的影响,也有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推动。它不仅是杜甫对泰山壮丽景色的赞美,更是他人生理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