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正文内容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由来是什么?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由来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铭记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其由来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事件直接相关。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对这座古城及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据史料记载,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集体屠杀28起,零散屠杀858起,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这一系列暴行,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旨在让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庄重的公祭仪式,通过默哀、献花、敲响和平大钟等形式,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和对和平的坚定追求。同时,公祭日也是一次全民教育,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对于普通人来说,参与国家公祭日的方式可以很简单。你可以在这一天静默一分钟,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可以参观相关的历史展览或纪念馆,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也可以在网络上分享公祭日的信息,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行动,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和平的守护者,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总之,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的由来,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和平的坚定承诺。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12月13日为何被定为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被定为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罪行。这一天,日军攻占南京后,对无辜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导致超过30万中国同胞遇难。这一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源于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通过公祭活动,国家向世界传递了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提醒国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公祭日当天,南京会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包括降半旗、默哀、撞响和平大钟、敬献花圈等环节。全国多地也会同步开展悼念活动,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祈愿。此外,学校、社区和媒体会通过主题教育、纪录片展播等形式,普及历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只有奋发图强,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在这一天停下脚步,默哀致敬,让历史的警钟长鸣于心。

国家公祭日的起源背景是什么?

国家公祭日的起源背景与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遭受的深重苦难紧密相关,尤其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这一事件是二战期间最骇人听闻的暴行之一,日军在六周内系统性地杀害了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同时实施了大规模的性暴力、抢劫和破坏。这场屠杀不仅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也是对国际法和基本人权的公然蔑视。

历史背景的深层动因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推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的极端体现。日本右翼势力当时试图通过暴力手段摧毁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同时掩盖其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然而,这场暴行不仅未能击垮中国人民的抗争决心,反而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永不磨灭的伤痛,也为后来国际社会对战争罪行的审判提供了确凿证据。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过程
2014年2月27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的直接动因是回应国际社会对历史真相的关注,以及国内民众对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诉求。公祭日的设立具有三重意义:其一,通过国家仪式确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抵制任何形式的否认或美化;其二,向世界传递中国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立场;其三,以仪式化教育强化国民的历史记忆,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国际法理与道德责任的交织
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在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中已被认定为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中国设立公祭日,既是对国际司法判决的国内法确认,也是履行《联合国宪章》中“防止侵略及维护和平”的义务。这一举措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大屠杀纪念日等国际记忆实践形成呼应,共同构建了人类对极端暴力的集体反思框架。

从个体记忆到国家仪式的升华
在公祭日设立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群体已持续数十年通过口述史、纪念活动等方式保存记忆。国家公祭日的制度化,将个体记忆提升为全民共识,通过降半旗、默哀、撞响和平钟等标准化仪式,使历史教育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例如,2023年公祭日期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过线上直播覆盖全球超2亿人次,彰显了记忆传播的现代转型。

对和平发展的现实启示
国家公祭日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它提醒当代人: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持续捍卫的成果。中国通过这一制度,既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深切缅怀,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战争行为”的明确信号。这种历史记忆与现实政策的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道德基础。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历史依据?

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有着深刻且不容置疑的历史依据,这个特殊日子的选定是为了铭记一段惨痛而沉重的历史。

从历史事件来看,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在接下来的六周多时间里,日军在南京城内展开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屠杀、强奸、抢劫以及纵火等暴行。无数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残忍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据不完全统计,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人数超过30万。这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庄重纪念。它不仅仅是为了缅怀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无辜生命,更是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惨痛教训。通过公祭活动,向全世界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巨大苦难。

从国际层面来说,许多国家都有纪念重大历史灾难和战争罪行的日子。比如德国有纪念大屠杀受害者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这些纪念日的设立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促进世界和平与正义。中国设立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也是顺应国际社会对历史正义的追求,展现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在国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它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让全体中华儿女深刻认识到国家独立、民族尊严的来之不易。每年的公祭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默哀、献花、参观纪念馆等方式,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这种集体性的纪念行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的历史依据是坚实而厚重的,它承载着民族的伤痛记忆,也寄托着对和平的永恒追求。我们应当铭记这个日子,传承历史记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而努力奋斗。

国家公祭日最初是怎么提出的?

国家公祭日的提出,是一个承载着民族记忆、凝聚国家共识的重要历史过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一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正式确立了国家公祭日。

具体来说,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指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同时,它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每年的国家公祭日,都会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通过默哀、献花、宣读祭文等形式,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和对和平的祈愿。

此外,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同时,它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表达了对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支持和理解。

总的来说,国家公祭日的提出和设立,是中国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重要体现。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2月13日成为国家公祭日的过程?

12月13日被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一过程凝聚了国家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下面为你详细梳理这一过程:

历史背景的推动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城三分之一建筑被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逐渐被更多人知晓和铭记,国内对于设立专门纪念日以缅怀遇难同胞、警示后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许多学者、社会活动家以及普通民众,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希望国家以正式形式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愿望,他们认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立法与决策过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对历史问题的认知更加成熟和深刻,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来确立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2014年2月27日,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议的通过并非偶然,它是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广泛的讨论以及严谨的立法程序后得出的结果。在决议通过前,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收集了历史资料、听取了专家意见、征求了社会各界的看法,确保这一决策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与影响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历史层面看,它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深切缅怀,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从社会层面看,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让大家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国际层面看,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优良传统。自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中国都会在南京举行隆重的国家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代表参加,通过默哀、献花、撞响和平大钟等形式,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和对和平的祈愿。同时,全国各地也会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形成全民共同纪念、共同缅怀的良好氛围。

持续的纪念与传承
国家公祭日设立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纪念,而是持续推动着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学校将相关历史纳入教育体系,让青少年从小了解这段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媒体也积极发挥宣传作用,通过报道、纪录片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此外,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认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在国际上形成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共识。

总之,12月13日成为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历经多年推动、凝聚各方共识的过程,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由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具体内容是什么?

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具体内容是什么?

牛顿力学 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宏观物体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这个理论体系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建立,包含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保...

古埃及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古埃及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古埃及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这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众多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古埃及文明大约始于公元前3100年,持续了约3000年之久。 古埃及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当属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胡夫金字塔高达1...

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骑士装备、城堡防御、黑死病影响及宗教作用是什么?

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骑士装备、城堡防御、黑死病影响及宗教作用是什么?

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个时期见证了欧洲社会、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中世纪可以分为早期中世纪、盛期中世纪和晚期中世纪三个阶段。 早期中世纪从5世纪持续到10世纪,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社会的重组。日耳曼民族建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主要参战国有哪些?起止时间是什么时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全球性军事冲突。这场战争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涉及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形成了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首的轴心国和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为首的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遗留的国际矛盾。...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战役有哪些?对南方经济有何影响?

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是1861年至1865年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与美利坚联盟国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的核心矛盾集中在奴隶制问题、州权与联邦权力的平衡以及南北经济模式差异上。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方蓄奴州与北方自由州在奴隶制扩张问题上的尖锐对立。南方经济高度依赖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而北方则以...

情报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有哪些?如何合法开展情报活动?

情报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有哪些?如何合法开展情报活动?

情报 情报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活动,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和严格的操作规范。对于想要了解情报工作基本流程的朋友,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着手: 情报收集是首要环节。这个阶段需要运用各种合法手段获取原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资料研究、技术监测、人际网络建设等。收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